技术分享
曹操为什么雄才大略?曹操真是雄才大略的理由
“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、军事家,也是一个了不起的诗人。”谈及曹操,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。众说纷纭中,肯定他实力无可匹敌,却不解于乱世中为何没统一三国。
《三国演义》和《三国志》中对于的评价是不同的。前者将曹操视为奸佞之人,背上了猜忌狭隘的臭名,后者是把曹操作为正面人物来渲染陈述的,评价曹操是处于乱世的非常之人和超世之杰。
不说,历史浮沉,功过难记。
纵观三国,曹操确实是最有机会统一三国的,但是历史的天平确实没有倾斜于他,是没有机会吗?不是。
他曾经为朝廷披肝沥胆,到最后被骂成“汉贼”,爱惜人才,却也是心狠手辣,诛杀能臣,他的作品里满是那种怜惜苍生的句子,可却制造了一次又一次的屠城。
矛盾在他的心里来回撕扯,这一切的一切和他的成长经历是完全分不开的。
曹操的身世其实不太光彩,祖父是宦官,曹操父亲是宦官所抱养的来历不明,史书中记载“莫能审其生出本末”,在那样一个讲究出身的东汉末年,曹操身世经常被对手拿来吐槽嘲笑。
曹操和袁绍是发小,《世说新语》中描述了他俩去偷新娘的故事,作为穿一条裤子的好友,袁绍的家里四世三公,官居高位。曹操的家世不如袁绍显赫,而且外貌也不如袁绍。
《三国志》中说袁绍有姿貌威容,曹操的形象就不能与袁绍相媲美了,曹操墓发掘出来,发现曹操身高大约就是一米五五,姿貌短小。曹操与世家子弟的差距会在他心里埋下怎样的种子呢?
曹操从小就不是父母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,是那种叛逆的特立独行的性格,内心的那种倔强是他对初始世界的对抗。曹操觉得世界对他是不友好的,他被这个世界所接纳。
所以他的内心是极度自卑,极度自恋的,也是极度脆弱的,但又是极度坚硬的。
自卑是因为大家都看不到他的好,自恋是对自己的一种代偿,脆弱是因为自卑,而坚硬也是一种代偿,这就是曹操性格之所以矛盾的源头。
在那样一个十室九空动荡不安的年代,他会活成什么样子呢?所以后来逃难时错杀其父亲的至交--吕伯奢全家,亦或是假装梦中割下给他盖被穿衣的侍卫头颅的种种做法,显得就不那么意外了。
不被偏爱的现实让他成为如此敏感多疑的人,或许曹操也在忧思的夜里寝不安席吧,矛盾的性格让他无时无刻不箭在弦上。
性格的矛盾是他的缺点之一,但是还有一个点可能也是他没能一统三国的另一个原因,那就是曹操无将才可用。
曹操当时统一北方实力雄厚,不需要什么事都亲力亲为。赤壁之战中100万人打周瑜20万失败得十分惨烈,如果他有能替他分忧解难之人,那周瑜的反间计会识不破么,黄盖诈降会看不破么?
这些雕虫小技对于曹操来说是很容易就被揭穿的,但是正是因为没有可信之人,而赤壁之战是他夺取江山最重要的一次战役,他太想赢了,所以失去了理智。
如果有人能与之针砭时弊,稳住其心。那江山最后落入谁手就是个未解之谜了。
曹操这一路不可能没有这么值得信赖的一个人,只是曹操错付了。荀彧可以说是曹操重要的谋士,有王佐之才。统一北方后只剩刘备孙权没有灭掉。
溜须拍马之人想让曹操上位,而荀彧认为其应该秉忠贞之诚,守退让之实,曹操听说很生气,对荀彧下手了。
曹操爱才但是也拘泥于现实的局限,他知人善用但是仍然不能摆脱亲戚氏族的羁绊与牵扯,为了江山的稳定安宁,为了权利的集中和掌控,为亲是用也许是很多王侯将相都会选择的一种方法。
毕竟打江山容易,守江山难。曹操也不例外。
曹操是一个得民心的人,如果不是他不可能拥有那么多拥护他的人,但是为他分忧解难的人却也是如履薄冰,毕竟荀彧的前车之鉴多少有点令人心生畏惧。
总的来说,曹操奋斗一生,其实发挥还是不稳定的,他总是在逆境的时候很强大,顺境的时候很糊涂。南阳之战、赤壁之战和汉中之战都是在曹操势力强大的时候,但是都以败北了事。
人生最重要的课题不是如何去应对你的失意,而是在顺境中如何自省。
曹操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,在毛主席的眼中他不是一个白脸的奸诈之人,很多人对于曹操具有主观的偏见,可能是因为三国演义具有戏剧化色彩,就是以拥护刘备,贬低曹操为艺术创作立场而存在的。
历史上曹操统一北方创立魏国,他改革了很多东汉的恶政,抑制豪强,推动法治,提倡节俭,让黄河流域那样的中心地区开始稳定起来,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基础。
虽然他没有统一三国,但是却也创造了一个属于他的王朝日记。
天时地利人和,或许就是一个王朝兴衰发展的必要条件,曹操生于动荡的建安时期,在他的诗词“烈士暮年壮心不已”我们依然能听到他的雄心和野心,还是能感受到他滚滚燃烧的理想之火。
他没有为刘备兴复汉室的责任压身,但是却也是一代有政治理想和抱负的英雄人。
他是诗人,在诗词里面,他没有那种戾气和怀疑,胸怀坦荡。观沧海,表雄心。在他的遗书中他又是一个和蔼慈祥的老者,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?
或许我们也不会理解,统一的三国是不是他毕生所追求的理想,还是只是为了实现想要赢的目标。还是为了弥补他的性格给他的一切。
毛主席曾直言,曹操有很多一统三国的机会,但是性格中的那些矛盾和没有将才可能是他未能取胜的两大缺点。
时光沉浮,重新打开史书,我们不禁还是能够听到三国时期的金戈铁马,耳边好像又想起了他的话:世人,昨日看错我曹操,今日又看错了,也许明日还会看错,可是我仍然是我。
我从来不怕别人看错我
曹操为什么在赤壁之战中败得一塌糊涂?赤壁之战曹操兵败的原因
赤壁之战再复盘,曹操难道真的不知对方会用火攻吗?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。
赤壁之战是三国里面最著名的一场战役,曹操在此折戟沉沙,失去了一统天下的绝佳机会,孙刘联军取得大胜,从此天下三足鼎立。可以说,如果没有赤壁之战孙刘联军的胜利,就没有后来淘尽英雄的三国时代。
在后世的分析总结中,曹操百万雄兵,打不足十万的孙刘联军,却还败得丢盔弃甲,原因就是采取铁索连船的计谋,被孙刘联盟瞅得破绽,一把火给他烧了,所以曹操最后惨败。
这已经几乎是一个脸谱化的认知。但是事情真的有这么简单吗?关系到自己一统天下之伟业的大战,曹操真的会如此草率吗?几万兵力打几十万兵力,孙刘联盟真的就是放了一把火就赢了这么简单吗?
当然不是。
让我们回去指挥赤壁之战,我们很多没有带兵打过仗的人,看到曹操军队铁索连船、艨艟弥岸,这么多的木头,多好的放火材料啊,肯定有不少人得想到火攻这么个计策。曹操一代枭雄,手下谋士如云,难道就没人想到?
当然有人想到。
曹操采取铁索连船的计谋之后,谋士程昱就对曹操说:“船都用铁链锁在一起,虽然平稳,但如果对方用火攻,就没办法回避了,不得不防备如此啊!”(船皆连锁,固是平稳;但彼若用火攻,难以回避,不可不防。)
荀攸也想到了这一点,同时附议,但是曹操的回应就是哈哈大笑,“程仲德虽有远虑,却还有见不到处。”
曹操又进一步解释说,凡是用火攻的,必然要借助风力(凡用火攻,必籍风力)。我们可以看到,曹操不愧是经验丰富的军事家,深刻的明白火攻起效的天气条件。
曹操接着说,现在正是隆冬,隆冬天吹的都是西北风,我(曹操)军队驻扎的地方是在长江西北岸,而孙刘军队驻扎的地方是长江东南岸,冬天只有西北风而没有东南风,放火烧的话,也只能烧到他们自己了!吾何惧哉?
诸将听了之后也是纷纷表示赞同,曹操对此战早已是胸有成竹,江南一带在曹操心中已是囊中之物,当天曹操晚上还饮酒高歌,作出了传世千年的《长歌行》。
曹操的分析,是很精确的,孙刘联军想要用火攻,必须要借助东南风,但是寒冬腊月的只有西北风,哪里来的东南风?所以就算孙刘想烧曹操,那也烧不着啊。
但是孙刘烧着曹操没有呢?不仅烧着了,而且还把他烧得特别惨,直接把他一统天下的大略烧没了,还让曹操差点连命都丢了。
万事俱备,只欠东风。
孙刘联盟想用火攻,但是他们也发愁,没东风啊!怎么办?
《三国演义》中写的这东风是怎么来的呢?诸葛亮借来的,神乎其神,充满了玄幻。诸葛亮真的能“借来”东风吗?
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,解释这个世界的变化,所用的一个很重要的模型就是阴阳二气,天地四季、人身变幻,莫不是阴阳二气的消长变化。
用四季打个比方,在这种阴阳模型中,夏季是阳气最重的时候,所以夏季炎热,夏至日过了之后,阳气渐渐升高,阴气逐渐下降,所以天气越来越冷了,到了冬至的时候,天寒地坼,但是冬至日后阳气就在慢慢下降,阴气逐渐上升,春天不远啦,天气慢慢就要暖和啦。
在这种模型中,一天的变化也是如此,上午阳气越来越重,所以气温越来越热,午时之后阴气开始慢慢增多,到了下午气温就要凉一些了。
阴阳二气的消长变化,带来了天地四季与一天四时的变化,在这些变化里面,也有一些关键的节点,那就是阳极而生阴、阴极而生阳,冬至而一阳生、子时而一阳生,冬至这天特别寒冷、天寒地坼,但一丝阳气已经在萌动之中了,子时虽然非常黑暗,但一丝阳光也已经在萌动之中了,光明就要到来。
阳极而一阴生,更是如此,物壮则老、盛极而衰的案例比比皆是。
而四季的变化,又有不同的风,春天多刮东风,“江南二月春,东风转绿苹”;夏天多刮南风,“田家少闲月,五月人倍忙。夜来南风起,小麦覆陇黄。”而秋天多刮西风,“西风烈,长空雁叫霜晨月”;冬天则多刮北风,“北风卷地白草折,胡天八月即飞雪”。
东风南风都比较温暖湿润,吹得人舒服,同时也催生万物,东风一吹,草长一片。西风北风都带着肃杀之气,“碧云天,黄花地,西风紧,北雁南飞。晓来谁染霜林醉?总是离人泪。”
在阴阳模型中,我们可以这么理解,萌动勃发的阳气催生了东风和南风,进而转化了春季和夏季,沉降的阴气催生了凛冽肃杀的西风和北风,进而转化了秋季和冬季。
所以曹操很笃定,因为冬天刮西北风,他们放火也是烧自己。
但是曹操忽略了一个非常非常小的细节,阴极而一阳生。
曹操出征,赤壁之战时,正是冬至,诸葛亮借东风是什么时候借的呢?甲子吉辰,子时而一阳生,冬至而一阳生。
在这双阳叠加的时刻,天地间萌动了一股强烈的阳气,吹了股东南风过来,孙刘联军就借着这股东南风,把曹操军烧了个底儿穿。
曹操应该是充满了军事经验,却忽略了这个天时的变化。而诸葛亮,一个标准的道家传承人物,他绝对会把握到天时的这种变化。
天时、地利、人和,天时是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,《孙子兵法》里面讲:“天者,阴阳、寒暑,时制也。”这简直把古代行军打仗要注意的天时气象讲透了,可惜呀曹操还是没想到。
曹操还注解了《孙子兵法》,他也是历史上第一个给《孙子兵法》做注解的人,“吾观兵书战策多矣,孙武所著深矣……但世人未之深亮训说,况文烦富,行于世者失其旨要,故撰为略解焉。”
“我看了那么多兵书战策,孙子是最深刻的,但世人并没有掌握到他的思想本质,所以我写了注解。”
曹操到底有没有掌握到孙子的思想本质呢?我们现在也不得而知了,可能他就是智者千虑,失了那么一回,也有可能,也有可能,这些思想在具体的实战应用中,需要大量的经验和背景知识,而曹操没有那么丰富的背景知识,遭到了失败。